【廉政要闻】整治“为官不为” 力促“为官有为” “三严三实”教育聚焦正官风鼓干劲
今年以来,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秦皇岛市以整治“为官不为”为切入点,激励领导干部想干事、多干事、敢干事、干成事,全市干部队伍迸发出新的活力。
什么是“为官不为”,如何做到“为官思为”?面对这些问题,秦皇岛市委以讲好专题党课为抓手,把深化学习教育、打牢思想基础摆在了首位。市委书记孟祥伟带头讲党课,市级领导干部主动给分管部门和基层联系点上党课,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截至目前,全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讲党课1000余次,参加干部群众达4.7万人。
针对“为官不为”凸显出的错位权力观,秦皇岛各级领导班子集中开展以“堂堂正正做好官、踏踏实实干正事”“争做百姓喜爱的好官”“建设法治秦皇岛”等为主题的中心组学习研讨,编发《专题教育100问》学习读本,举办领导干部读书会,开展县级干部专题培训班,1493名县级干部参加理论测试。这期间,不请专家做报告、不以讲座替代,而是用500余次的思想碰撞破除“为官不为”的错误公私观、是非观和义利观,“不作为、不担当”的根源被逐条挖出,“主动作为”的正能量得到弘扬。当前,该市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结合全省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共查找出理想信念、党性观念、修身立德等方面的“为官不为”问题7364条,制定整改措施5379条,县级干部围绕“守纪律、讲规矩”等18项具体内容全部做出公开承诺,呈现出“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转型”的局面。
用鲜明导向激发事业心,“为官有为”成为干部队伍主旋律。“为官不为”会逐步抵消作风建设的正能量,必将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为此,秦皇岛树立问题导向、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大力营造干事创业、奋发作为的氛围,鞭策干部认真履职尽责。全市组织开展了蹲点调研活动,推动干部下基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分别深入1326个基层联系点,现场办公、寻计问策、答疑解难,为基层群众解决出行难、饮水难等涉及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1771个。探索抓落实新机制,推动各级各部门按照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狠抓落实,确保既定任务一抓到底。在此期间,统一印发的《秦皇岛市领导干部工作日志》,成为全市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完成年度目标的“提示卡”和“军令状”。另外,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分析研判干部日常表现,把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职务升降、奖励惩处紧密结合,形成“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的良好局面。
将执行不力、不敢担当、推诿扯皮、作风不实等“为官不为”问题,作为监督检查和执纪问责重点,开通“四风问题人人拍”手机举报平台,成立6个巡查组对336个基层单位进行巡查,组织22位市直部门“一把手”接受“电视问政”,进一步激发了全市干部对所任职位的责任感,“为官有为”理念深入人心。
勒紧缰绳,根治“为官乱为”。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秦皇岛加大立规执纪力度,让纪律和规矩始终挺在前面。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相继出台《关于市级领导干部带头狠抓落实的八条规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强各级干部党纪党规教育,使守纪律、讲规矩成为广大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强对“三重一大”问题集体决策等制度的监督检查,对市直下属单位权力集中、资源集中的重点岗位的300多名负责人实行定期轮岗。强化对权力的刚性约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面推行。
今年以来,全市谈心提醒教育党员领导干部842名,查处违反政治纪律、组织人事纪律等问题178件,“恐慌情绪不会为、惯性思维不想为、唯利心态不肯为、哀怨情绪消极为”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与此同时,一大批优秀干部在干事创业中脱颖而出,今年,该市有1名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6名同志被省委授予“百姓喜爱的好官”称号。
(来源:河北日报)
【廉政时评】让“混混干部”混不下去
推卸责任“打太极”,欺上瞒下“和稀泥”,求稳怕乱“做样子”……一些群众把这样的干部称为“混混干部”。在本报近日报道中,湖北郧西县已经开始使用GPS定位、工作轨迹研判等新方式考核管理干部,曾成功辨析一位谎称在城里办事的干部。“混混干部”的日子,真是越来越难过了。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作为一名党的干部,不管身处什么岗位,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应当把勤政为民的担当和责任扛在肩头。然而,总有一些人在其位不谋其政,为官不为混日子。有的是“不敢为”,担心冒风险、得罪人,把“不出事”作为最大原则,畏首畏尾、患得患失,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选择不贪不占、啥也不干;有的是“不愿为”,光说不练、浅尝辄止,落实重大决策部署态度高度认真,轮到具体执行却左顾右盼;还有的是“不会为”,有群众便反映,一些领导干部对“互联网+”等新概念言之凿凿,却连电子邮件都不会发,“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结果干工作不得要领、搞改革无所适从。
《资治通鉴》曾记载唐代一位名为王及善的官员,因才行平凡被时人讥讽为“鸠集凤池”,也就是“斑鸠占了凤凰池”。甚至他身处右相之位,也只作出一条规定,要求官员不准骑驴入官署。“驱驴宰相”的骂名警示我们,有廉无勤,政失之于庸。不作为,混日子,就危害而言,由于其点多、线长、面广、量大,与群众利益最为密切,对政府公信的侵蚀,对党心民意的损害,也不能小视。
“不作为”之所以难治,令人徒唤奈何,还在于制度不够完善、机制不够顺畅。假如“干好干坏一个样”“上面没有人,干死都不行”这样的潜规则充斥官场,“为官不为”难免成为一些人的首选;倘若权力清单不完善,服务流程不透明,百姓受了气还无处投诉,再加上问责“短路”、考评“短腿”,“混混干部”势必会有生存的土壤。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管灵魂。在这个意义上,从中央出台《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到贵州省黔西南州推行干部“召回”,再到湖北郧西县把信息化考核贯穿干部管理全过程,根本目的,就是要扎紧制度的笼子,直击庸懒散的痛点。
当然,正如根治顽疾,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治理“混混干部”同样需要耐心和毅力。比如,如何让制度更加客观刚性,让标准更加直白透明,而不仅仅停留在“研究”“视情节轻重”等略显含糊的表述上?比如,如何更好统筹工作与人力,缩小“苦乐不均”?再比如,能否有更加完善的激励机制,让一些“天花板干部”更有奔头?这些问题,同样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清代官员武承谟任无锡县令时,曾在县衙照壁上撰联:“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干部状态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晴雨表,行进在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这样一个官箴,值得那些“混混干部”细细体味。
(来源:人民日报)
【年终盘点】图说2015反腐八大亮点
(来源:新华社)
【清风文苑】成败多在公私之间
前不久,曾任北京金融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的王功伟接受组织调查。这位曾带领企业取得了骄人业绩、连续多年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领导干部,其落马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眼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从昔日“好同志”蜕变为腐败分子,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堕入“暗淡无光的铁窗生涯”,原因有很多,但没把握好公私关系是其中的一个关键。
公私二字,检验官德、检验作风、检验党性。一个人真正做到公私分明,什么样的歪风邪气也侵袭不了,自然也不会走向腐败。
西汉时期重臣张安世,一心为公,从不讲私恩。他曾向上级部门推荐了某个人,那个人后来跑来感谢张安世的推荐。张安世竟因此大恨,从此不再与此人来往。是何道理?张安世认为,举荐贤才是大臣的本分,这是公事,大臣不应通过这件事来树恩立党。
与张安世同朝为官的霍光,私心为重,提拔党羽,拉帮结派、任用亲信。结果,霍光去世后,他的家族因骄奢淫逸而被满门抄斩。张安世家族却因公心为国、克勤克俭,人丁兴旺、数代不衰。
在公与私之间如何取舍,更昭见共产党人的信仰、境界和品性。延安时期,张闻天陪同来访客人参观,席间上了火鸡、海带炖肉等极少吃到的菜肴,张闻天仅吃了两碗小米饭,菜一筷子都没动。事后,有人问及此事,他答道:“菜肴是让客人吃的,我不能揩公家的油。”
像张闻天这样以公为上,在老一辈革命家身上多有体现。1952年的一天,警卫员给彭德怀泡茶,他发现茶叶是管理科送来的,就火了:“管理科送来的茶叶,是招待客人的。我个人喝茶,怎么能用公家的茶叶呢?事情不大,可是个原则问题,这不是白占公家便宜吗!”彭老总要求茶分开放,个人喝茶绝不从公家茶罐拿。
公私分明到如此地步,自然不会把个人利益凌驾到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相反,人只一念贪私,便销钢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如何做到公私分明?靠理想,也靠纪律;靠自律,也靠他律;靠高标准,也靠底线。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一条明确规定:“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列出的六类“负面清单”,每一条标定的都是公与私的分界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是党员,就要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避免各种各样以公谋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事情的发生, 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
成败多在公私之间。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得好:“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字。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官小,人也望风畏服。”可以说,离私心越远,离民心越近。作为心胸开阔、志存高远的共产党人,一定要有更高的境界。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走得稳、走得远、事业兴。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