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3周年大事记
2012年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
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会议强调,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
2013年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批示,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月22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抓改进工作作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纪检监察机关要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
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改进工作作风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
首次点名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
3月19日,中央纪委对琼中县财政局局长用公款宴请个人朋友等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发出通报。12月17日,中央纪委对黑龙江省副省级干部付晓光因私公款消费等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予以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此后,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典型问题成为常态。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为巡视重点内容
5月17日,王岐山同志在出席2013年中央巡视工作动员暨培训会议时强调,巡视工作要突出四个重点,其中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要着力发现是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切入点
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时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切入点,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同反“四风”紧密结合起来
6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讨论研究深化改进作风举措。会议强调,进一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同反“四风”紧密结合起来。
解决“四风”问题要标本兼治
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解决“四风”问题,要标本兼治,既治标又治本。
2014年
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
1月13日,王岐山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工作报告中提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巩固和扩大成果。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指出,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打好改进作风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
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清醒认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变工作作风的长期性复杂性,坚决打好改进作风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
作风背后反映的是纪律问题
4月,王岐山同志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和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调研时强调,作风背后反映的是纪律问题,管党治党靠的是铁的纪律。
关键是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
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作风建设已经采取的措施、形成的机制要扎根落地,已经取得的成效要巩固发展,关键是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
抓作风是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
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作风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
提出“三个重要时间节点”
7月16日,王岐山同志在出席2014年中央第二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时强调,要重点查处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后的顶风违纪行为,越往后执纪越严,强化使之“不敢”的氛围。
加大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宣传力度
9月至10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学思践悟”专栏刊发“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系列文章;12月,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播出,正面反响强烈。
2015年
横下一条心纠正“四风”,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列入纪律审查重点
1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要横下一条心纠正“四风”,常抓抓出习惯、抓出长效,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强化执纪监督,把顶风违纪搞“四风”列为纪律审查的重点。王岐山同志在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列入纪律审查重点,作为纪律处分的重要内容,对顶风违纪者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党委、纪委进行问责。
《论述摘编》出版发行
1月,《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出版发行,其中“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部分约占全书1/6篇幅。
坚决防止不良作风反弹回潮
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不懈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坚决防止不良作风反弹回潮。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4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方案,对2015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作出安排。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3月9日提出“三严三实”后中央加强和改进改进作风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守住节点、寸土不让,越往后执纪越严
9月,王岐山同志在福建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巩固和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严防“四风”反弹。各级党委、纪委要守住节点、寸土不让,越往后执纪越严,对发生问题的党组织实施问责。
有关要求写入《准则》和《条例》
10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践成果以党内条规形式固定下来。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学思践悟】聚焦突出问题 体现管党治党新实践
不同时期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特点和问题各不相同,党规党纪就要顺应形势发展和实践需要,不断丰富完善。修订党纪处分条例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聚焦现阶段突出问题,增强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根本行为规范。所有其他党内规则制度,都源于党章这个根本,都是对党章的延伸和具体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学习党章、尊崇党章。立规修规必须体现党章的原则和精神,把党章规定具体化、制度化、程序化。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全面梳理并细化了党章对党组织和党员的纪律要求,特别规定违反党章就要受到相应处理,以铁的纪律维护党章,把党章的权威立起来。
在党的所有纪律中,政治纪律排在第一位。不管违反哪方面的纪律,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在群众中和党内造成恶劣影响,最终都会侵蚀党的执政基础,说到底都是破坏政治纪律。这些年,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识模糊、思想麻木、意识淡漠,好像违反政治纪律无所谓,只要“不贪不拿”就是好同志;有的党员干部在会议上、文章中对中央的大政方针表示“坚决拥护”,但是饭桌上、私底下说的却是另外一套。从查处的严重违纪案件看,往往政治问题和腐败问题交织,经济腐败为政治目的服务。一些腐败分子为了保住并攫取更大经济利益,在政治上有更大的诉求,从而搞团团伙伙、搞小圈子,这对党造成的损害更大,严重危害党和国家政治安全。加强纪律建设,永远要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决不能讳莫如深、避而不谈。党纪处分条例体现党中央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的要求,对反对党的领导,违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行为作出处分规定,把拉帮结派、对抗组织等纳入纪律处分范围,用严明的纪律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全面从严治党,首先是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的题,成效有口皆碑。不正之风是产生腐败的温床,顽固性、反复性很强。当前享乐奢靡问题在持续震慑和高压之下改头换面、转入地下,稍微一松就会反弹回潮、又冒出新的一茬。作风建设必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经常抓、抓经常,形成习惯。这次修订党纪处分条例,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用纪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把享乐奢靡、公款吃喝、出入私人会所,以及消极应付、推诿扯皮等“四风”问题纳入违纪处理情形,体现了作风建设的实践成果,也为纠正不正之风提供了纪律保障。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不是一阵风,就是要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把这些要求写进党的纪律,本身就是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有力举措。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最大政治优势。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的危险,这直接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执政基础。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突出群众纪律,新增了侵害群众利益、漠视群众诉求等违纪条款,对破坏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行为作出处分规定,用纪律保障党的宗旨。
制度不在多,而在务实、有效、管用。要突出重点,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不断扎紧党规党纪的笼子,使管党治党的尺子越来越清晰,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障。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网言网事】党员干部的“朋友圈”该怎么发?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东部某市公安局副局长、中共党员吴某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并发表评论大肆抨击、公然否定“一国两制”,这种行为因为“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受到纪律处理。
有网民说,微信“朋友圈”是私人空间。也有人认为,互联网时代,微信“朋友圈”就等同于公共空间,党员干部在公开场合发表观点必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党员干部可以像普通人随便发表观点言论吗?
【网友问】公安局副局长吴某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何犯错了?
【专家解】法律是对公民的最低要求,但党纪严于国法,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更要遵守党的纪律。
“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要求之一,党中央在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时,已经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听取了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建议。北京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表示,“这些重大方针政策一经出台,党员干部就应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中央纪委法规室主任马森述指出,“有些人‘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会上不说、会后乱说’‘台上不说、台下乱说’,不仅扰乱了人们的思想,有的还造成严重后果,破坏了党的集中统一,妨碍了中央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严重违反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发微信“朋友圈”是否属于公开议论?
【网友问】他在“朋友圈”发议论,是私人空间还是在公开场合?
【专家解】根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妄议中央大政方针构成违纪,包括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这些形式属于公开形式,能够使不特定人或者特定多数人听到、看到。
北京大学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系副教授田丽认为,在社交媒体异常发达的背景下,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媒体人。而微信“朋友圈”,不像传统意义上只有家人和好友的朋友圈,是由许多社会关系组建而成的。如工作上的往来,朋友的朋友之间的交际建立而来。“朋友圈”其实已经慢慢地具有了媒体属性,所以微信“朋友圈”不是私域,而是一个公共场所。
《中国纪检监察报》的文章指出,受处理的吴某社会关系广、朋友杂,微信“朋友圈”并非仅有家人和少数经常交往的好友,不属于私人空间,而是具有相当的公开性。其通过微信“朋友圈”妄言妄语,被广泛转发,造成了恶劣影响。
“妄议中央”是新词吗?哪些行为属于“妄议中央”?
【网友问】互联网时代为何要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增加“妄议中央”?怎么界定?
【专家解】庄德水认为,首先,“妄议中央”并非一个“新词”,早在1997年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就已经规定,对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公开发表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要给予党纪处分。此后,修订的条例中,也涉及到相同的内容。
今年10月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则在前两个规定的基础上,顺应新的时代背景,适时增加了一些违反政治纪律新的表现形式。如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要给予党纪处分。
其次,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四十六条,对“妄议中央”有明确规定:党员“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属违纪行为。
庄德水说,要准确理解条例中的“妄议”,必须联系条例第四十六条的原文整体把握。通览条例第四十六条可以看出,有关“妄议”的途径、内容、目的或后果,条例都有明确表述。“妄议”的途径是“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妄议”的内容是“中央大政方针”;“妄议”的目的或后果是“破坏党的集中统一”。
“党员领导干部公开发表言论时应该特别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不恰当的言论会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庄德水说。
党员干部在网络时代如何才能“不逾矩”?
【网友问】党员干部在网络上如何才能做到“不逾矩”?
【专家解】党纪与国法不是一个概念,党纪是党员的底线,法律是公民的底线。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体现了对党员的高标准、严要求。
庄德水认为,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公民一样,有权利在网络空间发表评论、转载文章。但必须把握好自身的定位,坚定政治立场,在网络上转载文章时,应首先对文章进行甄别,再发布。不能随意转载虚假信息、违背中央大政方针政策的文章。
“任何自由都是有边界的。不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应自觉抵制不实言论,禁止发布煽动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等违法行为,为营造良好舆论生态做出应有的贡献。”庄德水说。
(来源:新华网)
【以史为鉴】六国速败 弊在贿赂
北宋苏洵曾作《六国论》,探讨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败亡之因,想以六国被秦所灭的教训来提醒北宋统治者勿蹈灭国覆辙。其所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得到当朝及后世的盛赞。但宋朝统治者并没有听进告诫而调整对外对内政策,终致萎缩与败亡。
考诸历史,就会感到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说法固然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六国速败不仅在于赂秦,而且在于为秦所赂,内部权力腐败。
缺乏战略眼光,绥靖赂秦
从公元前330年到公元前319年的11年时间里,秦国势力不断扩张,取得了对韩、赵、魏等国局部战争的胜利,从偏居一隅到问鼎中原,气势咄咄逼人,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压力。于是公元前318年,楚、齐、魏、赵、韩、燕、宋、卫、中山国及匈奴联军抗秦,由楚怀王为纵约长,号称百万之师,攻打秦国,但结果兵败函谷关。公元前317年,秦又打败韩、赵联军,使这次合纵抗秦归于失败。如果各国稍有战略眼光,就会认清秦国虎狼之师的蚕食鲸吞之势,做到真正联合,百折不挠。事实恰恰相反,六国在联合反秦失败后,又立即陷入了互相攻伐的局面。就在联合攻秦失败的当年,齐、宋大败魏、赵于关泽。各国间的战争连绵不断,如在公元前236年,赵国进攻燕国,夺取了貍阳城,还没来得及收兵,秦国就攻占了赵国的邺城。如此两败俱伤,而使强秦坐收渔人之利的记载,史不绝书。
特别是六国为了各自利益,皆无顾全大局之念,不明唇亡齿寒之理,在纵横捭阖、纷繁复杂的外交中迷失了方向,往往以牺牲别国利益来求得暂时的安宁,甚至一味忍让,不惜割让城池土地以赂秦国。正如《六国论》所言:“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各国以城池土地赂秦,其结果不但不能换来安宁,反而使本国日益削弱,“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而秦国则日益强大,秦国通过各国赂秦得到的城池土地及资源远胜通过战争所得到的。比如张仪以“连横”之策,说服魏国将上郡15县和河西重镇少梁献给了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就使秦完全占有了河西之地。各国“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最终烧尽了家当,丧失了抵抗力量,而致速亡。
为秦所贿,自毁长城
六国败亡决不是简单的军事失败,背后隐藏着深层原因。绥靖赂秦是其中一个原因,而诸国宠臣被秦国贿赂,自毁长城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大梁人尉缭向秦王嬴政提出,以秦国的强大,完全可以灭亡诸国,但令人担心的是,如果各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秦国便有了亡国之忧。因此建议秦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秦国重臣李斯也坚持这种主张,《史记·李斯列传》载:“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贿赂诸国与“远交近攻”相配合,在消灭六国的战争中起到了催化作用。
贿赂敌国豪臣可谓屡试不爽。秦国以重金收买韩国南阳郡守腾,公元前231年,腾以所辖之地投降秦国,秦国任命其为内史。第二年又用非常了解韩国情况的腾攻打韩国,俘获了韩王安,占领了其城池土地,设为颍川郡,韩国灭亡。
秦国用重金贿赂瓦解敌国的办法在赵国更为奏效。《六国论》说:“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尽管赵国将帅善于指挥,士兵英勇善战,与秦对垒,互有胜负,但由于在战争的关键节点上,秦国通过贿赂赵国宠臣来离间赵国君臣,使其互相猜忌,自坏大计。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当时秦军与赵军对峙于长平,秦军远道而来,不能持久,赵国老将廉颇坚壁不战,以逸待劳,对秦军十分不利。于是秦国派间谍散布流言说,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赵王偏听偏信,于公元前260年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结果赵括纸上谈兵,轻敌冒进,自己被秦军射死,所率“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这使赵国元气大伤,成为走向衰亡的转折点。
赵孝成王死后,儿子悼襄王即赵王位,又想重新起用廉颇,便派使者前往探问。受秦国贿赂且仇视廉颇的佞臣郭开从中捣鬼,给使者大量金钱,让其诋毁廉颇。使者见到廉颇后,廉颇当着使者的面一顿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表示能够统军打仗,愿为赵国效力。使者回来却向赵王说:廉将军虽老,饭量还挺大,但与我坐了一会儿,就去了三次厕所。“赵王以为老,遂不召。”这无疑是赵国的一大损失。
不仅如此,秦还通过贿赂郭开,借刀杀死赵国硕果仅存的名将李牧,对赵国更是致命一击。
长平之役后,赵国面对秦国的进攻,只能采取守势,但有李牧这样治军有方的良将在,击退了秦国的多次进攻。对此秦国又用重金贿赂郭开,利用他向赵王诈称李牧、司马尚要谋反,使赵王对李牧等产生疑心,令其把统帅之权交给军事才能与李牧有天壤之别的赵葱、颜聚。《史记·赵世家》称:赵王“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赵葱、颜聚哪里是秦将的对手,第二年便被秦军击溃,赵王迁降秦,赵国灭亡。
秦国以贿赂的办法在对魏国的战争中也收到了实效。秦、魏是邻国,秦国要吞并六国,必须攻下魏国,双方战争不断。但在战国末年,魏国有个名重诸侯的“四君子”之一信陵君魏公子无忌,被魏王任命为将,“威震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说:“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秦国在这种被动的局面下,又祭出了贿赂敌国的“法宝”。“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无忌不再上朝,心灰意冷,四年后抑郁而死。秦国听说公子无忌死了,便派大将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魏国灭亡。
见利忘义,国破家亡
秦国不仅贿赂各国权臣,而且用贿赂敌国国君的手段来达到削弱瓦解敌国的目的。在楚国即上演了一出国王接受秦国贿赂“空头支票”的闹剧。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大国,疆域广大,楚庄王时期曾问鼎中原,是最具与秦抗衡实力的国家。由于楚国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国势渐衰,但齐楚交好,仍是秦国消灭六国的巨大障碍。秦国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离间齐楚关系。《史记·张仪列传》载:秦之相国张仪到楚国游说楚怀王,称只要楚国与齐绝交,秦国将把“商於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并将秦女嫁给楚怀王为妾。楚怀王果然中计,不顾臣下劝阻竟与齐绝交,派人“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结果是楚国既破坏了非常难得的抗秦联盟,又未得到秦国一寸土地。知道上当受骗的楚怀王恼羞成怒,贸然攻秦,结果被秦、齐联军“斩首八万”,丧师辱国,国力更加衰弱。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是东方大国,也是秦国统一战争中的一大强敌。但齐国统治者一方面被秦国的“远交近攻”外交策略所麻痹,认不清形势,分不清敌我,而举措失当;另一方面,齐国也中了秦国贿赂的圈套,而加速了灭亡。《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五国俱亡,齐国岂能独存!及至公元前221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秦虏王建,迁之共。遂灭齐为郡。”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